PODCAST訪談:台北「維整形」 EP2 | 為老屋居民打造一座又一座浪漫且實用的電梯

中正區巷弄裡的環翠名廬C棟社區,屋齡逾30年,但屋況良好,鄰居感情甚篤,年長住戶們都捨不得搬離,為減輕大家上下樓梯的負擔,他們決定尋求增設電梯的補助,而「電梯加碼辦」加速整合方案,讓住戶在老舊公寓裡擁有煥然一新的電梯。

為老屋居民打造一座又一座浪漫且實用的電梯-風傳媒文字訪談紀錄

點下列連結一起聽聽王瑞婷建築師與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合作的老公寓電梯增建經驗。

Soundon
Google 播客

111年度臺北市公辦整建維護試辦計畫競圖
王瑞婷建築師 榮獲計畫競圖賽 第一名

由北市都更處主辦的「都更能不能重修舊好」公辦整建維護試辦計畫(下稱試辦計畫)競圖成果展活動,於11月19日完美落幕,在經過數千位民眾的投票後,本次專案競圖獎得主也正式揭曉,由王瑞婷建築師事務所獲得最多民眾青睞,成功抱走一百萬的首獎,另外第2名及第3名分別由群蓁建築師事務所及黃麗英建築師事務所獲獎,成功喚起人與建物重修舊好的多元想像。

都更處陳建華處長表示,為了開啟今年度申請試辦計畫的社區對於重修舊好的多元想像,今年度試辦計畫特別舉辦專案競圖活動,協助社區媒合建築師,且有別於一般的競圖比賽,本次競圖活動是以民眾參與的精神,讓民眾自己選擇最喜歡的「重修舊好」設計故事。在經過19天的線上投票以及12小時的激烈膠著戰後,得獎者終於出爐,由王瑞婷建築師事務所以線上投票593票加上實體投票194票成功獲得第一名的殊榮。

主辦單位都更處表示,試辦計畫除了建築師付出了許多努力,在前期意願整合的過程也因為有許多人默默付出,才能開啟重修舊好的更多可能,因此在頒獎典禮上,除了頒發感謝狀給今年度投件的社區,也特別頒發感謝狀給協助社區意願整合及居中協調的陪伴員,感謝他們一整年對社區所付出的努力。

都更處再表示,今年度的試辦計畫主要是協助社區進行意願整合及媒合建築師,之後如社區表達有意願繼續參加試辦計畫,都更處將協助社區依照今年度競圖結果媒合建築師,另外也會持續輔導社區進行意願整合,協助社區一步步走下去,完成整建維護的目標,達成「重修舊好、在地共老」的願景!

文章轉自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隨著時間流逝,人口、建築物、公共設施及空間老化等原因,舊的社區生活機能已不堪使用,此設計是將舊地區、舊社區及舊建築轉型成現代化新穎之綠建築 ,煥然一新的整體規劃。

本社區之精神象徵為水塔,經由改造水塔外部環境,以金屬格柵圍塑空間,增加層次感,在不同的角度、時間,隨著光影變化呈現不同陰影及反光效果,增加現代感,並設置樓梯,創造水塔角落人與人的交流空間,成就居民活動的產生,使其成為社區的哨崗,除提供居民活動聚集的空間外,更為捍衛社區的堡壘。

未來立面設計將採結合新建材,並以金屬、黑(垂直)與白(水平)的視覺對比組合,建築的模組化設計,讓社區重生,故在上述之違建部份,也將一併納入立面設計,在法規允許下,盡量維持原有之違建使用範圍、增加居民參與都市更新整建維護之熱忱,將整體社區公共安全、生活品質及美感全面提升,使萬華區第一人壽一村風華再現。

競圖頒獎典禮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裝修統包工程案| 王瑞婷|建築師事務所為優勝廠商

【設計空間】
整體共用空間:廚房、接待處、茶水間

綜合活動區:講座、瑜珈課程使用、大型會議

財政餐飲部:桌電、會議桌、白板

文書公關部:會議桌、白板隔間

教育健康部:桌電、會議桌、白板隔間、健身設備

公視 有話好說報導

串流直播於2021年8月12日 


👤來賓: 蔡佳明(學邑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

王瑞婷(建築師)

張淑卿(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

本所中正區連雲街
電梯增建案已完工

臺北市老屋存量為六都之首,平均屋齡約34.6年,為全台平均建物最老的城市,30年以上且無電梯的公寓約有八萬餘棟,面對2025年全國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考慮到年邁長者上下樓梯的安全,想擁有電梯已是大多數市民的期望。

本案為獨棟四層樓老舊公寓,電梯設計採深色玻璃幃幕,保有透光性也能同時擁有隱私。

實拍影片

聯合報 專題報導

刊載於2021年7月17日 《聯合報》 
《聯合報》全文連結  


原文如下

老舊公寓因沒有電梯,行動不動的老人家要回診僅能慢慢扶著樓梯上下樓。記者陳正興/攝影

如老公寓因沒有電梯,行動不動的老人家要回診僅能慢慢扶著樓梯上下樓。記者陳正興/攝影

 

台灣有四十三萬名長者住在沒電梯的公寓裡,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今年三月報導「囚居晚年」現象,引發政策改變,但憂喜參半。內政部再鬆綁法規,排除老公寓加裝電梯的障礙,且加碼補助一百萬元,但營建物價飛漲,住戶透過一條龍服務的業者低價承接,專家擔心埋下安全隱憂。

內政部營建署修訂「建築技術規則」,既有建築物增設的電梯,放寬可免計建蔽率、容積率,在不影響人員避難前提下,也放寬一樓出入口的寬度,從目前一百廿公分縮減為七十五公分,提高增設電梯的可行性。

營建署建管組長高文婷說,老屋增建的電梯,營建署補助比率是每件總經費四成五,最高從一一六萬元加碼至二一六萬元。北市更新處主秘謝明同說,北市補助上限是一半,平均每件約二二○萬元,但中央、地方補助須擇一。

不過建築師陳肇勳以北市為例,每件補助一半,但有約二二○萬元上限,住戶會誤以為一部電梯只要四百多萬元,實際上一部品牌電梯約六、七百萬元,結果一聽報價就打退堂鼓或更換廠商,包商派工也常有拖延情況。

不具名建築師說,營造業者認為增設電梯工程無利可圖,造成住戶發包困難,市場因而出現一條龍式的業者向營造廠借牌,把工程總價降下來,但一來電梯廠牌有別,二來像電梯框架的鋼骨變細,一般很難察覺,台灣地震頻傳,這是住戶會忽略的潛在風險。這類工程很少會派監工在現場,且由全體住戶掛名當起造人,若造成日後公安事故,責任將由住戶自負。

 

 

                                       來源:聯合報

聯合報 願景工程 專題報導

刊載於2021年7月20日 《聯合報》 A5 版 願景工程
《聯合報》全文連結  


原文如下:

 「囚居晚年」專題道出長者「囚居」無電梯老宅困境,愈來愈多長者住在無電梯的老房子,因老邁退化或有病在身不良於行而「囚居」。記者黃仲裕/攝影

「囚居晚年」專題道出長者「囚居」無電梯老宅困境,愈來愈多長者住在無電梯的老房子,因老邁退化或有病在身不良於行而「囚居」。記者黃仲裕/攝影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囚居晚年」專題報導長者「囚居」無電梯老宅的困境,內政部表示將積極修法,提高既有建物增設電梯的可行性:在不影響人員避難前提下,一樓出入口的寬度由一二○公分縮減為七十五公分;同時,中央及地方政府更提高老屋增建電梯補助,營建署最高補助二一六萬元;台北市都更處最高補助二二○萬元;新北市都更處最高補助三二○萬元。政府美意值得肯定,卻可能因為近年出現的一條龍統包商而打折扣。

  電梯增建市場近年出現不肖的一條龍統包業者,打著「可先代墊工程款二百萬」的話術,於工程完竣後,民眾領得政府補助款,再撥付給統包商。統包商卻拖欠小包款項,造成工程進度延宕。因為增建電梯利潤不高、且住戶整合不易,不肖統包業者低價承攬後,常偷工減料,使得監造建築師必須承擔的專業風險大幅增高,願意出面的建築師不多。但統包商與民眾簽署之統包合約內,常在建築師不知情下,合約中號稱已指定某建築師為設計者,營造出建築師聯合承攬的氛圍,博取民眾信任。

  民眾會同意交給統包商興建電梯,是因為民眾認為價格固定,易達成整合共識。缺點是低價承攬後,營建工料齊漲,統包商找盡各種理由追加款項。但是,民眾此時再回頭檢視合約,才發現依合約,雖然包商代墊二百萬元,但住戶須自付的前期工程款也已高達二百至三百萬元,此時已無法回頭,必須低姿態懇求統包商履行合約。也有的情況是,工程延宕後,才發現合約內雖明定工期,卻無違約罰款的條文,能奈他何?

  統包商委任建築師設計監造,設計圖上畫的每一筆,及監造時提供的專業意見,都會牽動統包商的成本支出。統包商常常漠視專業意見,你說你的,我做我的,造成施工品質不良。建築師負專業監督之責,卻被統包商以各種五花八門的恐嚇阻止建築師發聲。對民眾來說,既擔憂工程品質,更擔心統包商不履行合約。

  因此,即使政府中央到地方都極力促成老公寓增建電梯公寓,必須要有防範機制,別讓統包商成為破壞美意的大石。也建議民眾先與專業建築師簽訂設計合約,電梯設備外的構造體建築設計及結構設計圖定案後,再將圖面提供給有口碑、有品質的營造廠核實估價。簽約時務必審慎檢視合約內容,也須至簽約對象的辦公室看看,確認其為專業設計施工團隊。年初造成太魯閣號不幸的包商,承接上億工程,卻非專業團隊,就是例證。

                                       來源:聯合報  

小世界 專題報導

刊載於2021年5月01日 《小世界》 
《小世界》全文連結  


原文如下:

隨著光陰流逝,老人的身體機能逐漸退化,「行動不便」是將來人人皆可能面臨到的問題。依據內政部統計,全台近43萬名老人居住在無電梯的公寓,家中若無電梯代步,許多長輩連簡單的外出都非常困難。短短幾層樓梯,對他們來說,如同遙無止境的天梯,攀登不易。

雖然內政部營建署已相繼放寬相關規定,但排除老宅蓋電梯的障礙外,仍存在著住戶同意比例、空間限制等問題待解決。

我國高齡人口達380萬,老年人的安居照護為社會重要課題。攝影/林芸寬

今年76歲的吳奶奶,獨自住在台北市北投區石牌路的無電梯公寓。平時樂觀開朗的她,提及家中無電梯代步一事,臉上顯露出淡淡的憂愁。

吳奶奶表示,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爬樓梯對她來說頗為吃力,經常上樓之後就不想下去。她分享,「公寓樓上曾有一位90多歲的阿公住在這,之前看到他回家時,因為沒有電梯,爬樓梯是真的是用『爬』的爬上去!」因為沒有電梯代步,鄰居幾乎足不出戶,最終只能被家人送到療養院。

老公寓增建電梯不易。攝影/詹宜庭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110 年 1 月底,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高達380.4 萬人,國家發展委員會更推估,2025年將邁向超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逐步攀升的台灣,除了吳奶奶外,恐會有更多高齡者面對「老宅困老人」的困境。

「整合最困難的其實是人!」建築師王瑞婷指出,老公寓興建電梯時,容易面臨住戶意見難以整合的問題,一二樓住戶因使用電梯頻率不高,對於增建電梯的抗性較強。

此外,政府規範一樓出入口必需要達一米二的寬度,但許多公寓門戶較窄,加裝電梯後往往空間就不足夠。住戶意見不合、經費協調破局、法規限制等因素,讓舊公寓成功興建電梯比例並不高。

「老宅困老人」是高齡化社會中,老年人的無奈悲歌。談到改善方向,王瑞婷認為,政府當前雖然致力於全齡住宅、無障礙設施等公共空間的優化,但重點是如何讓長者從家中順利走到戶外。

全齡住宅與無障礙通用設計,讓長輩能順利從家中走到戶外。攝影/林芸寬

她提到,都更和危老重建是解決的途徑,卻也存在耗時過久的問題。曾有個案向王瑞婷洽談電梯增建,但因法規的層層限制,高齡客戶在電梯尚未蓋好就離開人世了。

「我們花很多時間,很努力的要幫大家做電梯增建,怎麼會讓老人家連電梯都等不到。」王瑞婷感嘆,當前整合之路仍是困難重重。盼住戶在既有建物改善時,能願意出資、凝聚共識,再配合法規的限制放寬,讓高齡長輩使用降設備比例增高,得以安居。

 

                                            來源:小世界

   

聯合報 願景工程 專題報導

刊載於2021年3月23日 《聯合報》 A5 版 願景工程
《聯合報》全文連結  


原文如下:

  為長者解決困居難題,增建電梯是必要途徑。但這條路卻是無比艱難。六都成功的案例大半一隻手數得完,僅台北市在近年完工十件、並有十八件正施工中。

  「我當過公務員,所以很耐罵。」經手許多老公寓電梯增建案的建築師王瑞婷自嘲,但也是真實,因為要說服所有住戶同意增建電梯,在各種利益衝突中突圍,除了熟稔法規,也需要柔軟水磨功夫。

北市老公寓 八萬餘棟無電梯

  曾任職臺北市政府的王瑞婷說,臺北市老屋存量為六都之首,平均屋齡約卅四點六年,為全台平均建物最老的城市,逾卅年且無電梯的公寓約八萬餘棟,可以想像有多少老弱的長輩因無法爬樓梯,過著困居的日子。但為何六都增建電梯的成功數字都很低呢?「大概都卡在一樓。因為一樓不需要電梯,卻有否決權。」王瑞婷說,因以往樓梯間登記尚無共用部分概念,多登記為各住戶專有一半的樓梯建物產權,故因增建電梯而拆除樓梯間外牆時,須建物產權百分百同意。整合住戶時,一樓會說「用不到」,二樓說「爬一下就到了」。

  崔媽媽基金會秘書長呂秉怡指出,利益分配很難談成,「裝電梯要錢,裝好的維修也要錢。誰要攤?」建築師林嘉慧及王瑞婷都說,若要增建電梯,常會影響到一樓使用多年的空間,就會踢到鐵板。

  王瑞婷說,通常鄰居還要相處,最好是動之以情、勸之以利。如果不行,也可走法律程序。近日有一案例,五樓住戶告贏了,一樓必須拆掉占用的地,另要還給每一戶十多萬元。

專家談解套 免除須一樓同意

  林嘉慧表示,一樓卡關,都是人性。王瑞婷建議,政府直接修改「五層以下公寓大廈於共有土地增設升降設備應檢附土地及建築物權利證明文件作業規定」,因一樓擁有樓梯間專有產權,但並無使用事實,期待免除一樓建物產權同意的要件。

  其實,老公寓加裝電梯,好處挺多。王瑞婷曾以實價登錄系統調查,無電梯老公寓在加裝電梯之後,房價每坪看漲十五萬到廿三萬元。以台北市青田街某公寓電梯增建案為例,原本地段就很好,加裝了電梯之後,建物增值,初估一戶增值六百萬元以上。

老宅加電梯 拉高房價都受惠

  青田街案例中,原本高樓層住戶需要出資較多,後來經管委會主委積極整合,各樓住戶願意均分興建電梯的費用,讓最有需要的高樓層減輕負擔,一樓住戶也期待建築物整體外觀加分,於是案子過了,市府補助兩百廿萬元,大家一起受益。

  除了住戶整合的關卡之外,增建電梯的另一項法令關卡是規定一樓出入口大門必須要有一米二的寬度,但大門常在增建電梯之後,可能就不足一米二。政府如果放寬一樓避難層出入口寬度須達一百二十公分以上之規定,就可以讓更多老宅得到出路。王瑞婷表示,老屋可走都更或危老重建等途徑,但「整合之路看不見盡頭」,政府應修法少點障礙。「都更等不到就算了,連電梯都等不到,真的很令人感嘆。」

 

                                          來源:聯合報

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邀稿投書

刊載於2021年3月13日 《自由時報》 A18 版 自由廣場
《自由廣場》全文連結  


投書原文如下:

  近年,都市更新及危險老舊建築物重建,正夯!但今天,我不談大規模都更,我們談小,談小到不起眼的「堪用」!

  都市更新從整合到興建完成,免不了需耗費十年的光景。您年輕時努力打拚,買房、成家、育兒,責任完了,您的公寓陪您一起老,老到危及生活品質,老到膝蓋無法承受。

老屋、老人、老地方、老社區,老到等不及建物重建。老到北市騎樓驚見超神秘升降梯!這不是社會笑話,而是老了,如何調適生活的現實議題。

  真正大規模的都市更新也許出現在十年、廿年後,甚或五十年後,我們應當謹慎處理城市建築汰舊換新的過渡時期,老舊建物階段性的「堪用(都市更新整建維護)」的議題,更該被政府正視。

  都市更新整建維護,也就是既有建築物外牆拉皮、結構補強及公寓增建電梯,並輔以都市更新補助措施,使民眾在等待既有建築物都市更新重建前,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增進居住品質、避免外牆磁磚剝落,改善公共安全、延長建築物使用年限及提供垂直動線無障礙通達之機會。

  公寓增建電梯最常遇見既有一樓法定空地(基地範圍土地)由一樓所有權人長期使用,甚至已成為一樓的私人庭園或室內空間。然而,電梯增建過程中,九十%以上的案件,因為建築物產權登記的關係,即便一樓不使用未來增建之電梯,也不出資興建的情況下,在申辦建築執照時,仍需取得一樓建物所有權人之同意。樓上住戶們說之以理、動之以情,懇求一樓建物所有權人讓出部分長期佔用之法定空地,興建電梯。然,部分一樓屋主,佔地為王,待價而沽。

  整合過程中,有順利和諧之一樓住戶大力支持與協助;也有社區走入司法程序,爭訟拆屋還地及不當得利,經由漫長爭訟勝訴後,才得以興建升降設備。

  在都市更新整建維護的路上,建築管理及都市更新法規還有許多得以精進及更貼近改善民眾困境的修法空間,我們也期許政府部門可以在整建維護的方案上,給予更多的支持、協助與配套措施。

                                    來源 : 自由評論網